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银行有枚结构性存款,打着“本金有保障、收益有惊喜”的旗号一跃成为新晋网红,备受瞩目。
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下降的同时成功上位。
储备已久,来了个机会,一触即发。
==本段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有枚 FAQ说明==
根据央行数据:结构性存款三个月激增1.84万亿,年中有望冲刺10万亿,规模直线飙车!
其中,针对个人的结构性存款增长更猛, 去年以来到今年4月总规模增长77%,无论是大、中、小银行,规模都增长100%以上。
交出来的成绩单也是相当漂亮。
==本段 规模 结构性 存款 FAQ说明==
规模:规模(读音guī mó),是指规划出的实体模型,(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具有的格局、形式或范围。
存款:存款,是指存款人在保留所有权的条件下把资金或货币暂时转让或存储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者是说把使用权暂时转让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或货币,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金融行为或活动,也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资金来源。中世纪在欧洲出现的钱币兑换商也接受顾客存钱,属钱财保管性质,不支付利息,是外国银行存款业务的萌芽。随着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出现,银行的存款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
结构性存款,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
保本浮动收益型最常见,介绍下:
咱们的钱放进去,一分为二。
一部分用作定期存款,可以保本。
另一部分用做投资一些金融衍生品,比如外汇期权、黄金期货等等,以博取高收益。
由于这部分利息浮动承担了一定风险,因此其预期利息一般高于同期限的银行存款利率。
“本金有保障,收益有惊喜”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投资是一场赌博的话,那么在结构性存款里,银行就是握着一把好牌,故意输给你,还往你手里塞钱的对手。
可见,现在支付宝微信的崛起,让银行备感压力啊。
一方面是政策压力,一方面是投资者“既要保本保息、又要高收益”的“挑剔”需求,银行也不得不想尽办法留住大家手里的存款。
来举个例:
比如“90天挂钩LIBOR结构性存款”,起存金额5万元,预期收益率分别为“1.4%或4.2%”的“保证本金”类产品。
收益仅有“非此即彼”的两个档位,而非区间收益率。
也就是说,在产品到期日之前,如果符合约定条件,即可实现4.2%的收益,相反则仅有1.4%。
不过从历史情况看,大概率下,你还是可以拿到那个高收益率的,银行需要留住存款。
==本段 1.4% 4.2% 收益率 FAQ说明==
收益率:收益率是指投资的回报率,一般以年度百分比表达,根据当时市场价格、面值、息票利率以及距离到期日时间计算。对公司而言,收益率指净利润占使用的平均资本的百分比。收益率研究的是收益率作为一项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政府公共支出)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主要关注的是前者。由于人力资本理论确立了把收益率看作一项投资的基本理论模型,因而成为估算收益率的理论基础。
所以,作为银行理财工具大家确实可以参考下,毕竟成为爆款还是有它的理由的。
提醒一点,大家购买结构性存款时,有必要看清楚这个结构性存款的具体挂钩内容,比如上面举例的跟黄金挂钩,再比如跟汇率挂钩,那就是外币了,等等……
还有一点就是,一样东西一旦火了就会被放到聚光灯下。
银行为了留住资产,市场上不乏“假结构性存款”(即通过期权条款的设计,使得投资者实际获得最高利率的概率极大,基本上是稳赚不赔。)变相代替银行理财浑水摸鱼。
据说,监管已经在路上了。
越往后走,打破刚兑,依赖银行式投资越来越难了。
所以啊,还是得提升自己的理财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逐渐适应未来波动的理财市场环境。
理财不保本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做好准备了吗?
来源:网络
关于1.4% 4.2% 收益率 网友看法